烟火两汉——磨
“磨”字从“麻”与“石”,本义为石制研磨工具,磨的起源与演变可追溯至旧石器时代,其发展历程体现了人类农业技术、饮食文化及机械创新的重要突破。
淮北市博物馆共收藏汉代陶磨91件(套),作为墓葬明器中的典型器物,展现了汉代农业技术的革新与饮食文化的演进。
汉代陶磨材质以红陶、灰陶为主,部分施釉,尺寸精巧。其形制已与现代石磨相似,分上下两扇,上扇中部凸起呈火山口状,设磨眼(进料口)及隔梁,下扇有磨脐及磨沟,整体置于方形或圆形底座上,部分带有“井”字形磨架,逼真还原了实用石磨的结构。
陶磨的普及与汉代粮食加工技术的突破密不可分。最早的谷物加工工具可追溯至旧石器时代末期,人们将谷物置于石块平面(磨盘)上,用另一块石头(磨棒)来回碾压,实现脱壳与粉碎。裴李岗文化遗址出土的带四足石磨盘(距今约8000年)是其典型代表,通过短柱形足固定磨盘,提升操作稳定性。
新石器时代晚期,杵臼逐渐取代石磨盘,通过上下舂击谷物脱壳,尽管效率仍较低,但《后汉书》记载汉代仍广泛使用杵臼,说明早期石磨尚未普及。
战国晚期圆形石磨(称“硙”)出现,文献上见于战国时《世本·作篇》的记载:“公输班作硙。”硙即磨。目前发现的最早的石磨实物是陕西临潼栎阳秦代遗址出土的,其中心有方形竖孔,中置铁芯轴。磨齿为枣核形小窝,共七排,按同心圆排列。
汉磨的演进主要表现在磨齿上的变化,西汉早期的磨齿与秦代相同,但这种磨齿不利面粉迅速外流,磨眼容易发生堵塞。有的粮食颗粒还会留在凹坑里,磨不碎。加工出的面粉中,还有掺杂的整粒粮食。为了克服这个缺点,在西汉时,人们制作了斜线磨齿的新式磨。也是东汉时期最流行的磨齿样式之一,它的变化有锥点形齿、辐射形齿、旋窝形齿等。
东汉转磨技术的成熟,极大提升了磨粉效率。陶磨模型在墓葬中的大量出土,也印证了小麦磨粉技术的普及,推动饮食从“粒食”向“粉食”转型,面食成为当时北方人的主食,如“汤饼”(面片)、“炊饼”(馒头)、“胡饼”(烧饼)等,均依赖面粉加工技术的成熟。据《汉书·百官公卿表》记载,当时宫中掌管皇帝后勤的官属称“汤官”,专门负责御用饼食。不过这种饼和今天的饼不是一回事,是汤煮的面食,称为汤饼,分为煮饼、水溲饼、水引饼等多种。《三辅旧事》:“太上皇不乐关中,(汉)高祖徙丰沛屠儿、沽酒卖饼商人。”看来刘邦家乡的饼食是相当不错的,连他的父亲住在皇城都念念不忘。
此外,磨的功能不局限于磨粉,还用于磨浆,不仅为面食文化奠基,还为豆腐的发明提供了技术支持,深刻影响了东亚饮食结构。
汉代墓葬中常见陶制的仓、灶、井、磨等模型明器,构建出微型“地下生活空间”。陶磨作为其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,象征墓主人在彼岸世界仍能延续生前的富足生活,凸显了汉代人对死后世界的重视。
汉代陶磨如同一面棱镜,折射出农业技术、饮食文化、丧葬观念乃至社会经济的多维图景。它不仅是工具演进的见证,更是汉代人生活美学的载体。
透过这些静默的陶土模型,在“陶磨转动”中串联起“劳动工具-生产过程-生活途径”,让我们得以窥见两千年前一个鲜活而丰饶的时代:
那里有麦香弥漫的庖厨
有劳动精神的共鸣
更有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的创造力
参考文献:
孙机:《汉代物质文化资料图说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