新石器时期灰陶网坠,表面打磨较光平,无明显装饰,中间有一横向的凹槽,两端各有一个竖向凹槽平行分布。灰陶质地。为新石器时期捕鱼用具。
中华大地江河纵横,湖泊星罗棋布,丰沛的水域资源孕育了灿烂的渔猎文明。在原始先民的生存智慧中,渔网的出现堪称一场技术革命,而作为网具核心部件的网坠,则成为我们探寻这段水下文明的重要物证。
早在新石器时代,先民就已掌握"结绳为网"的技艺。《周易·系辞下》"作结绳而为网罟,以佃以渔,盖取诸离"的记载,生动再现了原始纺织技术与渔猎活动的完美结合。绳子这种有机质的网具难以保存至今,但留存下来的陶制网坠却以其独特的形制特征,为我们勾勒出一幅史前渔猎的生动图景。
《淮北地区新石器时代遗址调查报告》中表明,网坠的形制多样,整体来看多呈规整的几何造型,其中长方形和椭圆形较为常见。网坠两端横槽与中央纵槽的巧妙配合,构成了稳固的绳索固定结构。这种设计,既确保了网坠与渔网的紧密连接,又能使网具快速下沉至最佳的捕鱼深度。在使用时,网坠或均匀分布于网底,或重点配置于网缘四角,形成有效的沉降系统,既防止鱼类逃逸,又大幅提升捕鱼效率。
值得注意的是,这种古老的渔具设计理念至今仍在现代渔业中焕发生机,在拖网、围网等传统作业方式中,网坠依然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。这一跨越数千年的技术传承,不仅彰显了先民智慧的生命力,更构成了一部鲜活的渔具演化史。
我馆馆藏的新石器时代灰陶网坠,既是远古渔猎技术的实物见证,更为研究当时淮北的水域生态、族群生活方式提供了珍贵的资料,透过这些朴素的陶制品,我们得以窥见新石器时代先民如何巧妙地利用自然资源,创造出适应生存需求的实用工具,展现出令人惊叹的文明创造力。
参考文献:
李文杰《中国古代制陶工艺研究》
张显良《中国传统渔具研究》
撰稿:张子雯
摄影:胡 均
编辑:陈 玉
审核:扈迎春
终审:胡 均
上一篇:汉持戟门吏·长青树门柱画像石
下一篇:宋铭文葵花镜